漫評》吉米.罕醉克斯 X 墨必斯的交融體驗:《印加石》與〈Little Wing〉

2024-03-04 11:00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圖片來源:積木文化《L'Incal印加石》/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著、墨必斯Moebius繪

Well she's walking through the clouds
With a circus mind that's running round
Butterflies and zebras
And moonbeams and fairy tales
That's all she ever thinks about
Riding with the wind.

When I'm sad, she comes to me
With a thousand smiles, she gives to me free
It's alright she says it's alright
Take anything you want from me, anything
Anything.

Fly on little wing,
Yeah yeah, yeah, little wing

這是搖滾樂傳奇吉他手Jimi Hendrix的名曲之一〈Little Wing〉。說是名曲,在他眾多經典中,知名度可能相對有限,大概就是可以用來區分是聽熱鬧或聽門道的鑑定曲(至於是否為死忠鐵粉的鑑別,則另有指定曲目)。


Jimi Hendrix beim Fehmarn Festival 1970(圖源:wikipedia)

以我自己為例,開始聆聽搖滾樂,Hendrix的大名絕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的名字,甚至早在接觸搖滾前,就已經在許多電影或媒體上聽過他的吉他聲響。他是典型的搖滾傳奇,留下太多讓樂迷傳頌的神話。他曾在舞台上將吉他點燃,在焚燒時發出的扭曲聲響中頂禮膜拜;他在1969年Woodstock現場,重新演繹美國國歌,以吉他做出戰場征伐的效果,成為反戰世代的重要光影……

這些叛道離經的時刻,讓Hendrix成為渴望叛逆者的偶像。然而就像那把在台上燃燒的吉他,舞台上的張揚作勢,只是為了遮掩他千瘡百孔的靈魂。他在音樂的索求,更多的是個人的探索與解惑,與樂迷期盼的快意灑脫有顯著的落差。這也成為他創作人生的心魔,最終更間接促使他走入「27歲俱樂部」的早逝結局。

意識到這些,是在我終於「領悟」了〈Little Wing〉這首歌時。那是在我自稱搖滾迷的多年之後,從馬世芳的廣播節目,聽他一一解析每個字句和樂曲的段落,並比較數個不同的翻唱版本,我才真正進入這首短短不到三分鐘的歌曲世界,了解那略顯浮誇、晦澀的歌詞背後涉及的諸多意義和解釋,以及看似簡練實則複雜的曲調。我不只理解了一首歌,重新認識了一位創作者,更讓〈Little Wing〉成為日後失落沮喪時支撐自己的力量。

「開悟」的隔日,馬上和打工的好友分享這首歌,天花亂墜的轉述了一堆。事後他也愛上這首歌,但對於那時剛結束一段戀情的他來說,嗯,就真的只是提供了一首讓他沉浸苦戀回憶的情歌。

好吧,對藝術的感受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一首歌的好與壞,終究不是用言語能完全析理的。不論原因為何,我和我的朋友動機不同,但都有機會去感知那無法言說的世界。

言語無法,但圖像可以。

➤Jimi Hendrix的同時代迷弟──墨必斯

多年之後,在不經意的機緣下,我看到法國漫畫大師墨必斯(Moebius)上世紀90年代一系列關於Jimi Hendrix的插圖,再次重溫了那領悟的瞬間。


由墨必斯繪製的專輯封面《Voodoo Soup》(圖源:wikipedia)

一生崇拜Hendrix的墨必斯,不管是繪製的合集封面《Voodoo Soup》,或者將Hendrix繪成巨大石雕、最後晚餐的耶穌、行走於荒原的獨行者、頭髮冒火的思想者……一幅幅的插畫,藉由線條、色彩的運用,以大量的圖像符號,透過平面捕捉了Hendrix,讓Hendrix像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一般,融入墨必斯終其一生精心構建的宇宙。

我們不只在閱讀時彷彿能聽到Hendrix獨有的音樂聲響,更能觸及Hendrix音樂最深層的內核。細細品味每一幅墨必斯向Hendrix致敬的圖像,他是真正懂得Hendrix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共享著同一世代的追求與渴望。

墨必斯本名尚.吉哈(Jean Giraud),1938生於法國,和1942年出生的 Hendrix年齡相仿。人們在談及Hendrix時,多半聚焦在他後來於美國樂壇的功成名就,忽略了他最初是遠赴英國出道,才獲得世人的重視。

60年代正是歐陸風起雲湧的時刻,無論文化、政治、社會等不同層面,歐洲都在那個劇烈變動的年代裡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墨必斯很年輕時就展現繪畫的天賦,18歲即投身漫畫創作,斷斷續續參與不同創作。1963年與Jean-Michel Charlier合作推出《藍莓上尉》(Lieutenant Blueberry)這部長銷的商業作品,讓他聲名大噪。

但如同Hendrix在大獲成功的出道專輯《Are You Experienced》一鳴驚人之後,試圖轉向更為概念層次的音樂探索,年輕的吉哈在《藍莓上尉》大賣的同時,開始使用另一筆名進行創作,隱喻無限的「墨必斯」。這個全新的自我身分,不只是單純商業和非商業的區隔,或專用於奇/科幻類型的題材,而是他以內心層次的探索出發,打造獨特的宇宙世界,以這些作品觀照並超越現實的表象。

相對於Hendrix在短短4、5年之間將自己燃燒殆盡,2012年去世的墨必斯,擁有更長的創作人生。但他並沒有選擇安全或保守,無時無刻不在作品中進行實驗。尤其1974年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漫畫家,一同創辦了法國前衛漫畫雜誌《金屬咆哮》(Métal Hurlant)之後,他筆下的宇宙就開始不斷的膨脹,並將觸角擴及不同領域。這直接或間接影響了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電影諸多奇想的開疆拓土,我們在同時期日本科幻動畫中,不時也能看到來自墨必斯宇宙的投射。

墨必斯的名字不時和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這些科幻電影的前鋒連結在一起,和宮崎駿兩人更是相知相惜的好友。這群80年代秀異的科幻創作者,成為改寫人類想像力的人,推動著我們對於未知的臆測和奇想。


出席第4屆羅茲國際漫畫展的墨必斯(尚.吉哈)(圖源:wikipedia)

➤《沙丘》試畫的分鏡腳本──《印加石》

比起類型創作的商業成功,墨必斯似乎還想追索更多。在他以畫筆打造的超現實世界裡,似乎總保有上世紀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精神,就像Hendrix的樂曲,每個不同的聽眾都可以有自己時代的詮釋,但也都能將人瞬間拉入那已然逝去的20世紀60、70年代的理想與玄思。

無論劇情,墨必斯筆下最靜謐平靜的畫面,也總暗藏金屬磨擦時的尖銳咆哮,宛如Hendrix利用效果器發出的扭曲聲響。那不只是傳達憤怒或狂爆,更多時候在張狂的表象之下,不時流露著切割自我之後,直視人性意識底層的觸動,以及對於人為何存在於世間的思索。

就以《印加石》(L'Incal)為例,這是墨必斯從1981年起,和老搭檔前衛電影導演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開啟的合作,創作期橫貫了整個80年代。兩人第一次攜手的漫畫,是1978年的另一部經典《貓之眼》,以50多頁的篇幅,勾勒著沒有目的、純粹以歡娛為目的的暴力。尤杜洛斯基一度試著將科幻經典《沙丘》改編成電影,後來胎死腹中,但當時由墨必斯試畫的分鏡腳本,卻成為《印加石》的發想。


《印加石》編劇尤杜洛斯基(圖源:wikipedia)

《印加石》的劇情架構相當簡單:主角是個自顧自己,癟腳怕事的中年私家偵探約翰.迪佛。他在一次任務中意外獲得了宇宙能量的來源「印加石」,引起各路覬覦的人馬瘋狂追殺。捲入光明與黑暗兩大勢力對決的迪佛,逐漸掌握並洞悉了印加石背後蘊藏的能量與祕密。整個過程既腦洞大開又血脈賁張,相對於此前墨必斯另一本繁中譯本《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動作片屬性、情節又很鬧的《印加石》,對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好理解。

事實上,敏感的讀者一定馬上發現,《印加石》的劇情架構像極了1997年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自編自導,墨必斯也有參與製作團隊的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上世紀「反英雄」的英雄代表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完全就是約翰.迪佛的人間翻版。

然而,在這樣基本的動作片架構下,尤杜洛斯基和墨必斯耗費了10年的時間,並不只是想要說一則討好讀者的科幻童話,他們甚至在有意無意間還刻意挑釁既有的套路。尤杜洛斯基不斷反轉人們對敘事的預期,刻意安排各式各樣的歧路,像架設陷阱一般,把讀者推入最後的結局。

墨必斯也以畫面的經營,呼應尤杜洛斯基在荒謬情節下暗藏的野心,在每個畫格中精心雕琢不同的細節,然後又以一格格的畫格,堆砌出數個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彼此交疊,經由畫面交遞,直到最後我們才猛然驚覺,他們並不是要畫下一本「漫畫」,而是藉由漫畫為媒介,打造出一幅巨大的曼荼羅(maṇḍala)。

➤一旦體驗,即是永恆

在《印加石》裡,尤杜洛斯基的劇和墨必斯的圖,從來就不是只打算述說一則乍看荒唐無稽的科幻動作大劇,就像〈Little Wing〉那些什麼斑馬、蝴蝶的意象,或高深的吉他技巧,從來也不只是要打造一首滿足你情緒快意或失落起伏的歌曲。

這些反文化世代的人們,無論作品多麼動人,總是忍不住想挑動現世的沉悶,回歸內心反覆的求索和挖掘(多半也摻雜著藥物的實驗),企圖捕捉那超越存在的樣態。在〈Little Wing〉裡,Hendrix講述著破碎的靈魂企及圓滿的一瞬喜樂;在《印加石》裡,尤杜洛斯基和墨必斯則藉著一則帶有宗教意味的科幻神話,表達對生死輪迴的參悟和洞悉。

在這個意義上,卷末那句「永遠不會消失在海洋裡的那滴水」,與其說是故事的結尾,還不如說是一則要再三思索以求頓悟的偈語了。

當然,你也可以在看完《印加石》之後,完全無視我上面的看法,單純覺得,呃,這就是一本劇情和圖像都很特別而已的科幻漫畫。嗯,這也無妨,最重要的,是你已經閱讀過墨必斯(或者順帶一同聆聽Jimi Hendrix,效果更佳),也許還是一頭霧水,但終將是難忘的經驗。

墨必斯在漫畫世界裡期盼讀者的,也許不是知性的理解或感性的娛悅,而是Jimi Hendrix不斷質問的那句:你體驗過了嗎?(Are You Experienced?)一旦體驗,即是永恆。

歡迎一起來到墨必斯的世界。


圖片來源:積木文化《L'INCAL印加石》/亞歷山卓.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 著、墨必斯 Moebius 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L’INCAL印加石
L’Incal, Intégrale
作者: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1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尤杜洛斯基

1929年出生於智利的蘇俄裔移民,13歲開始在馬戲團當小丑與傀儡戲學徒,稍後遠赴巴黎從默劇大師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修習默劇。其所執導的《鼬鼠》(El Topo)、《聖山》(The Holy Mountain)已成為影迷心目中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經典。1975年開始著手法蘭克.赫柏(Frank Herbert)同名小說《沙丘魔堡》(Dune)的電影改編工作,不過由於出資者的臨時抽退,導致這部大戲最後改由大衛.林區(David Lynch)執導。1996年榮獲安古蘭國際漫畫展的「最佳劇本獎」,躋身世界一流漫畫編劇家之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