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台語老歌,在不同的時代,每隔幾年總被重新翻唱,比如齊秦與陳明章都曾演唱的〈港都夜雨〉,又如伍佰重新賦予生命的〈素蘭小姐要出嫁〉。閱讀隨身聽本期嘉賓作家洪芳怡,上一本探索臺灣戰前流行音樂的《曲盤開出一蕊花》出版後深受好評,近日她出版新書《今夜來放送》,聚焦1946到1969年的台語流行音樂,討論了近百首重要歌曲如〈望你早歸〉、〈安平追想曲〉、〈補破網〉等等。節目中,她描繪該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圈的苦惱與創新,重建了當時音樂圈的交誼網絡,喜歡台語流行音樂的朋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為何戰後的台灣台語流行音樂工業一片荒蕪?
洪芳怡:這本書寫了非常多歌曲,為何從〈補破網〉開始呢?這首歌的創作者李臨秋先生,在戰前也寫流行歌,但是這些曾經活躍的音樂家,到了戰後都無法像過去一樣仰賴唱片工業生存。
這中間存在很大的斷層,從歌手來看其實更清楚。戰前的歌手幾乎全部都消失了,可能只有一兩位,很零星的在戰後有錄音,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唱片產業因為政權的轉移,改朝換代而完全的改變了。這樣的改變,也會造成音樂聆聽上、風格上的巨大轉變,
主持人:這是突然的轉變嗎?
洪芳怡:1938年之後,唱片公司差不多都倒閉或結束營業了,日資也都回到日本。到了40年代,只能看到非常零星的唱片公司,比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但也只是把過去的唱片重出,像懷舊版本,沒有新的作品了。唱片工業已經停擺,到了戰爭後,要重新再來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技術都跟著日本人離開了。所以,要寫1946年之後的這段歷史,我自己覺得挑戰滿大的。
主持人:也不用想,我就覺得很可怕。
➤那些消失的歌手,與她們一直被傳唱的歌曲
洪芳怡:我的戀物癖完全呈現在史料的收集上。寫前一本書《曲盤開出一蕊花》時,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本書一定要做1946到1969這個很困難的時段,所以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一完成前一本書,我就開始拼命收集這些很零星的史料。
主持人:追這些史料,像破案一樣,以人追什麼,或是以槍追什麼。剛剛提到很多人可能在政權轉移之後就消失了,這些人去哪裡了呢?
洪芳怡:這是一個我也很想要回答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真的都很關切,日本時期最重要的那些歌手,比如很有名的、唱〈心酸酸〉的秀鑾,她就消失了。或者其他一些歌手,比如寫〈南都夜曲〉的郭玉蘭,她是歌手,也是作曲家,也消失了。這些人都消失了。我們只能追她們的歌曲怎麼樣被流傳。
雖然歌手消失,但有些音樂人留了下來,仍繼續在創作。但他們不能倚靠音樂創作維生,可能要有其他的工作,所以陳達儒從商(主持人:兼差在做音樂就對了!)變成業餘,寫興趣。
主持人:這是因為政策方向改變,還是經濟環境使然?
洪芳怡:我覺得全部都改變了。我在寫〈補破網〉那篇時,在李臨秋身上感受到破滅感。過去熟悉的永樂座、江山樓、蓬萊閣都已不在,曾經習慣的文化圈、文化環境都改變了,該怎樣建立起新的音樂文化?
二戰結束後,沒有唱片,聽歌只能聽廣播。可是,國民政府來了之後,其中一個關於廣播的政策是宣傳國語,要民眾利用廣播學國語,所以台語歌或聽歌仔戲、唸歌,時段一定受到限制。
酒樓、餐廳很多都是從中國來的,可能有現場演唱,但演唱的台灣團體是比較找不到的。所以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出來時才會相當轟動,因為台灣人聽到這些是非常高興的。
➤戰後的新氣象,寫給台灣人的新歌曲
洪芳怡:現在講起50、60年代這些當紅的創作人、音樂人或歌手,他們會是一批新的人。比如許石、楊三郎和文夏,他們都是新的、年紀比較輕的,他們有新的衝力與動力,想創造新的年代,他們想給台灣人唱新的歌曲,那是完全新的氣象。
主持人:可是,在那個狀況底下,他會碰到語言政策的框架。
洪芳怡:當時的語言政策我覺得沒有像60年代後那麼緊縮。那影響是細微的,比如〈補破網〉、〈望你早歸〉等很多1946年創造出來的歌,流傳很快,大家其實會唱、會聽這些歌,有自己的管道,有些人上廣播時會唱。政治的影響一定有,它比較細微,不會擺明了打壓,但可以在音樂中感受到。在這本書中,會從不同的層次與面向,檢視這些細微的打壓。但這樣的打壓是不是等於禁歌?那是不太一樣的。
如果把當年的禁歌目錄表拿出來看,真正絕大多數的禁歌是國語歌曲。台語歌則是因為賣太好,而出現在禁歌列表中。
1940年代末,台灣不太出產國語歌曲,台灣當時最多聽的是從香港來的。香港跟台灣當時的國語歌壇,可以把它看成是同一回事。回到台語流行歌,比如說1956、57年,自文夏開始,真的是因為賣得太好,歌曲跟內容毫無禁忌的疑慮,但照樣莫名其妙被禁,令人覺得這應該是被開刀。
禁歌的比例雖然以國語歌占多數,但因為台語歌往往都是最紅、最重要的,大家最喜歡唱的歌曲一旦被禁,感受會非常深刻。
➤如何從零開始?隨日本離開,國民政府沒帶來的唱片技術......
主持人:台灣本來已有台語歌謠的市場,因為政權轉換,又有了香港來的歌、上海來的歌。照理來說,這麼豐富的音樂文化匯流在一起,它會變成一個充滿養分的環境嗎?
洪芳怡:音樂上面一定是有被影響。音樂本來就是流動的東西。尤其台灣自己的流行歌曲,從戰前就有很多外來的元素。在前一本書,我認為這些從日本來的影響,有點像台灣接受了二手的現代性,像台灣經由日本,又再學了西洋的流行歌曲。所以日語到台語的翻唱,或戰後的華語歌曲、國語歌曲的影響,都是很鋪天蓋地的。
有個有趣的事實是,1956、57年時,全台灣所謂外省人的比例,差不多只有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它的受眾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但它的聲量是大的。然而在市場銷售上,流行歌曲是很重視銷售的。如果十分之九的人都喜歡聽台語歌,它當然會變得很蓬勃。所以,台語歌市場在40、50年代,絕對是比國語歌曲更大。
值得留意的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時,台灣自己的唱片業或唱片技術其實並沒有那麼發達。我書中寫到:國民政府其實帶來了很多東西,但是它沒有帶來唱片技術。當時的台灣人如果想自己製作出一張唱片,他們可能會想到日本請益,或者是土法煉鋼。更多時候,真的就是土法煉鋼。
➤市場重新洗牌,大量翻唱日文歌與錄音格式演變關係密切
主持人:所以文夏、紀露霞這些新一代的歌手跟聲音,跟整個戰後台灣唱片工業的發展有怎麼樣的關聯?
洪芳怡:如果要說台灣台語歌的興起,絕對要跟文夏綁在一起。因為文夏歌曲大賣,造成他所屬的唱片公司,台南的亞洲唱片,變成龍頭霸主。亞洲唱片也很聰明,它的錄音器材真的比較好,老闆蔡文華很有概念,買了很好的器材,很重視音質、音效。
蔡文華一開始就找文夏來合作,商業直覺很好。他們在1956年左右開始合作,唱片大賣後,蔡文華當機立斷,讓自己的唱片都轉了格式,不再用留聲機78轉格式,換成後來我們熟悉的黑膠33轉格式。33轉的好處很多,比較耐聽,不會摔碎,且音質更好。最重要的好處是,以前一張唱片只有2首歌,現在則有8首歌。
可是,這也造成一個隱患:突然之間,我本來一次只要出兩首歌(主持人:現在要準備更多歌才可以)對,要有人提供音樂,但哪裡找來這麼多的創作者呢?這很困難。蔡文華跟文夏開始翻唱日本歌,光仰賴台灣自己的創作人不夠,戰前台灣其實就沒有培養編曲人才。以前我們聽〈望春風〉、〈雨夜花〉這些歌曲,編曲人才都是日本人,技術非常好。如果留意戰前的唱片,只要一聽,其實很容易分辨,有些台灣人自己編曲的,真的零零落落。
主持人:這方面你學理論作曲就派上用場,你一聽大概就知道編曲手法。
洪芳怡:對,而且大概聽一聽就知道:這個人可能只學了一年的作曲,和聲的程度等等。比如配器,如何運用那些不同的樂器加在一起的聲音……
➤打磨文字,聽出每位歌手聲音中的不同
洪芳怡:《今夜來放送》每個篇章的份量都是輕的,大概3000字左右。在寫作上、文字上,它都是好讀的,會是比較有趣的閱讀經驗,跟前一本《曲盤開出一蕊花》有相當大的落差。
主持人:我感覺這本書的文字更精鍊,它的質地讓我覺得光是看文字本身,就是很好的欣賞。你一定嘔心瀝血,花了很多力氣佈置文字。
洪芳怡:這40幾篇將近50篇,我希望都用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文夏的歌曲很多篇,可是我用不太一樣的方式詮釋。若是讀者特別喜歡洪一峰或紀露霞的歌曲,將他們的歌曲並排著看,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面向。每一篇我都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詮釋它們。
主持人:剛剛講文字漂亮,有些只是花拳繡腿,看起來覺得很美,可是我覺得你寫的這些東西,講得很準確。比如《今夜來放送》剛翻開有彩色扉頁,你是這樣描寫洪一峰的:「他起飛前的醞釀期近二十年,仿若以歲月齒輪,碾磨掉創作與演唱中的稜角與氣焰。」這句話不是聽一、兩首洪一峰的人可以寫出來的論斷,我覺得好厲害。
洪芳怡:前一本的學術味比較重一點,希望它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但是這一次,我希望自己能夠沉潛到每位歌手的聲音,從他們的聲音本質出發。那些作曲、編曲或創作的訓練,它是我本能可以擁有的東西,但是怎麼樣聽出每個人歌曲中聲音的不同,是這本書最大的挑戰。
主持人:我可以想像你在花蓮一直聽,一面聽一面想,一面寫。寫了再改,再修再聽,往復這樣的過程,還有當然必須爬梳很多的史料。
洪芳怡:這是個我覺得滿折磨、沉重的工作。假設我寫了50首、60首、70首,等於我把自己丟進這些歌曲裡面,50次、60次、70次,一再沉浸進去,一再出來,然後整理。我家在過去這段時間,永遠都在聽這些歌曲,如果經過我家,從外面就可以聽到我一直在聽這些歌,從早到深夜。
➤磨去主觀喜惡的偏見,找出每首歌的靈魂
主持人:岔出去另外一個問題,回到你學理論作曲。理論作曲有時候要發展自己的風格,可是你在這些音樂人的作品裡面,一直在聽,其實也在碾磨掉你的稜角。要讓自己變成透明的,越鍛鍊越透明才可以,不然,如果作家帶著特定顏色,讀者透過你的眼睛,比如可能會看到某某很好,某某不好。要把自己弄到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純淨,這也是磨掉你本身做為作曲家的稜角,會不會這樣?
洪芳怡:會,寫作時要非常的正視,我很高興家恆哥有觀察到這件事情。在寫前一本書和這本書時,我對自己的期許都是:希望大家盡量看不出來,我自己特別喜歡或特別不喜歡哪一些歌手。
主持人:看不出來,我覺得每個你都很喜歡,收進來的你都喜歡!?
洪芳怡:假設是我真的沒有那麼喜歡的歌手,我會一直思考:他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消費者聽到他的什麼部分?哪些地方感動人?有時候,反而因為我自己沒那麼喜歡,抱持距離,讓我自己越來越靠近、揣測、感知或沉浸在歌聲中,那會是跟以前所有人接收這些歌曲不太一樣的。反而是真的要倒空、清空,完全讓這些歌曲自己說話。好險並不是每一首歌我都那麼熟悉,太熟悉,反而會有既定的、先入為主的感受。
假設我要快速地跟大家介紹歌曲,這很容易。可是,如果想要抓到每一首歌的靈魂,每一首歌真正想歌唱的部分,它都有自己的聲音,不會因為是齊秦、陳明章翻唱而改變,那最本質的東西,還是在那邊,只是演唱者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它。
很像是食材,一樣的食材,如何吃出它的靈魂?若加上一萬種調味料,品嘗的人就吃不出來。所以我在書裡,介紹某些我認為很值得一聽的翻唱版本。這些版本是我認為有提煉出那首歌最重要的特色或風味,甚至是它最想發出的聲音,這些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唱出來。
➤有些原唱難以超越,有些翻唱創造更多火花
洪芳怡:在台灣,我們知道非常多的台語歌手,可能都在做很大量的翻唱,甚至可能聽眾會以為,比如鳳飛飛是某些老歌的原唱者,或鄧麗君是某些歌的原唱者等等,這是因為她們唱得很成功。
在這本書裡面,我特別點名的某些歌曲或某些版本,比如侯孝賢與謝銘祐分別唱的〈港邊惜別〉,或蔡振南的〈煙酒歌〉,因為他們唱出了新的可能性,但原本的精髓卻仍保留著。又比如紀露霞、文夏的某些歌曲,我真的沒有聽到後面有人超過,便不會特別去講,那些氣味是無法超越的。
但有時看到某些歌曲朝新面向展開時,真的很起立鼓掌。比如齊秦或陳明章的〈港都夜雨〉,真的非常精彩。陳明章〈港都夜雨〉是很奇特的例子,這首歌本來是有附點,但陳明章演唱時竟然把附點都拿掉,他把節奏做了很微妙的調整,因此音樂的質地也發生改變。聽眾會發現,天啊,他下的雨跟別人不太一樣,真的看見新的、有風、有雨的畫面,那是我認為很成功的版本。聽眾可以聽得到原精神仍然存在,但包裝了全新的風味,精彩程度一點都沒有打折,這是很厲害的事。
像伍佰的〈素蘭小姐要出嫁〉和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不少人都以為他們是原唱。這些歌曲在他們的演唱中,份量已重到快跟原唱相提並論了。若回去對照原唱,不難發現原唱可能給了翻唱者一些基本的火花,但有時後面的火花會超過前人,因為不同的年代,音樂審美真的會改變。●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
Tags: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由資深編輯及電台主持人吳家恆擔綱主持,每集邀請不同作家、藝文工作者或編輯,以線上廣播的方式,分享彼此的工作與最近的閱讀。
有些台語老歌,在不同的時代,每隔幾年總被重新翻唱,比如齊秦與陳明章都曾演唱的〈港都夜雨〉,又如伍佰重新賦予生命的〈素蘭小姐要出嫁〉。閱讀隨身聽本期嘉賓作家洪芳怡,上一本探索臺灣戰前流行音樂的《曲盤開出一蕊花》出版後深受好評,近日她出版新書《今夜來放送》,聚焦1946到1969年的台語流行音樂,討論了近百首重要歌曲如〈望你早歸〉、〈安平追想曲〉、〈補破網〉等等。節目中,她描繪該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圈的苦惱與創新,重建了當時音樂圈的交誼網絡,喜歡台語流行音樂的朋友,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精彩內容摘錄】
➤為何戰後的台灣台語流行音樂工業一片荒蕪?
洪芳怡:這本書寫了非常多歌曲,為何從〈補破網〉開始呢?這首歌的創作者李臨秋先生,在戰前也寫流行歌,但是這些曾經活躍的音樂家,到了戰後都無法像過去一樣仰賴唱片工業生存。
這中間存在很大的斷層,從歌手來看其實更清楚。戰前的歌手幾乎全部都消失了,可能只有一兩位,很零星的在戰後有錄音,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唱片產業因為政權的轉移,改朝換代而完全的改變了。這樣的改變,也會造成音樂聆聽上、風格上的巨大轉變,
主持人:這是突然的轉變嗎?
洪芳怡:1938年之後,唱片公司差不多都倒閉或結束營業了,日資也都回到日本。到了40年代,只能看到非常零星的唱片公司,比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但也只是把過去的唱片重出,像懷舊版本,沒有新的作品了。唱片工業已經停擺,到了戰爭後,要重新再來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因為技術都跟著日本人離開了。所以,要寫1946年之後的這段歷史,我自己覺得挑戰滿大的。
主持人:也不用想,我就覺得很可怕。
➤那些消失的歌手,與她們一直被傳唱的歌曲
洪芳怡:我的戀物癖完全呈現在史料的收集上。寫前一本書《曲盤開出一蕊花》時,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本書一定要做1946到1969這個很困難的時段,所以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一完成前一本書,我就開始拼命收集這些很零星的史料。
主持人:追這些史料,像破案一樣,以人追什麼,或是以槍追什麼。剛剛提到很多人可能在政權轉移之後就消失了,這些人去哪裡了呢?
洪芳怡:這是一個我也很想要回答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真的都很關切,日本時期最重要的那些歌手,比如很有名的、唱〈心酸酸〉的秀鑾,她就消失了。或者其他一些歌手,比如寫〈南都夜曲〉的郭玉蘭,她是歌手,也是作曲家,也消失了。這些人都消失了。我們只能追她們的歌曲怎麼樣被流傳。
雖然歌手消失,但有些音樂人留了下來,仍繼續在創作。但他們不能倚靠音樂創作維生,可能要有其他的工作,所以陳達儒從商(主持人:兼差在做音樂就對了!)變成業餘,寫興趣。
主持人:這是因為政策方向改變,還是經濟環境使然?
洪芳怡:我覺得全部都改變了。我在寫〈補破網〉那篇時,在李臨秋身上感受到破滅感。過去熟悉的永樂座、江山樓、蓬萊閣都已不在,曾經習慣的文化圈、文化環境都改變了,該怎樣建立起新的音樂文化?
二戰結束後,沒有唱片,聽歌只能聽廣播。可是,國民政府來了之後,其中一個關於廣播的政策是宣傳國語,要民眾利用廣播學國語,所以台語歌或聽歌仔戲、唸歌,時段一定受到限制。
酒樓、餐廳很多都是從中國來的,可能有現場演唱,但演唱的台灣團體是比較找不到的。所以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出來時才會相當轟動,因為台灣人聽到這些是非常高興的。
➤戰後的新氣象,寫給台灣人的新歌曲
洪芳怡:現在講起50、60年代這些當紅的創作人、音樂人或歌手,他們會是一批新的人。比如許石、楊三郎和文夏,他們都是新的、年紀比較輕的,他們有新的衝力與動力,想創造新的年代,他們想給台灣人唱新的歌曲,那是完全新的氣象。
主持人:可是,在那個狀況底下,他會碰到語言政策的框架。
洪芳怡:當時的語言政策我覺得沒有像60年代後那麼緊縮。那影響是細微的,比如〈補破網〉、〈望你早歸〉等很多1946年創造出來的歌,流傳很快,大家其實會唱、會聽這些歌,有自己的管道,有些人上廣播時會唱。政治的影響一定有,它比較細微,不會擺明了打壓,但可以在音樂中感受到。在這本書中,會從不同的層次與面向,檢視這些細微的打壓。但這樣的打壓是不是等於禁歌?那是不太一樣的。
如果把當年的禁歌目錄表拿出來看,真正絕大多數的禁歌是國語歌曲。台語歌則是因為賣太好,而出現在禁歌列表中。
1940年代末,台灣不太出產國語歌曲,台灣當時最多聽的是從香港來的。香港跟台灣當時的國語歌壇,可以把它看成是同一回事。回到台語流行歌,比如說1956、57年,自文夏開始,真的是因為賣得太好,歌曲跟內容毫無禁忌的疑慮,但照樣莫名其妙被禁,令人覺得這應該是被開刀。
禁歌的比例雖然以國語歌占多數,但因為台語歌往往都是最紅、最重要的,大家最喜歡唱的歌曲一旦被禁,感受會非常深刻。
➤如何從零開始?隨日本離開,國民政府沒帶來的唱片技術......
主持人:台灣本來已有台語歌謠的市場,因為政權轉換,又有了香港來的歌、上海來的歌。照理來說,這麼豐富的音樂文化匯流在一起,它會變成一個充滿養分的環境嗎?
洪芳怡:音樂上面一定是有被影響。音樂本來就是流動的東西。尤其台灣自己的流行歌曲,從戰前就有很多外來的元素。在前一本書,我認為這些從日本來的影響,有點像台灣接受了二手的現代性,像台灣經由日本,又再學了西洋的流行歌曲。所以日語到台語的翻唱,或戰後的華語歌曲、國語歌曲的影響,都是很鋪天蓋地的。
有個有趣的事實是,1956、57年時,全台灣所謂外省人的比例,差不多只有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它的受眾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但它的聲量是大的。然而在市場銷售上,流行歌曲是很重視銷售的。如果十分之九的人都喜歡聽台語歌,它當然會變得很蓬勃。所以,台語歌市場在40、50年代,絕對是比國語歌曲更大。
值得留意的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時,台灣自己的唱片業或唱片技術其實並沒有那麼發達。我書中寫到:國民政府其實帶來了很多東西,但是它沒有帶來唱片技術。當時的台灣人如果想自己製作出一張唱片,他們可能會想到日本請益,或者是土法煉鋼。更多時候,真的就是土法煉鋼。
➤市場重新洗牌,大量翻唱日文歌與錄音格式演變關係密切
主持人:所以文夏、紀露霞這些新一代的歌手跟聲音,跟整個戰後台灣唱片工業的發展有怎麼樣的關聯?
洪芳怡:如果要說台灣台語歌的興起,絕對要跟文夏綁在一起。因為文夏歌曲大賣,造成他所屬的唱片公司,台南的亞洲唱片,變成龍頭霸主。亞洲唱片也很聰明,它的錄音器材真的比較好,老闆蔡文華很有概念,買了很好的器材,很重視音質、音效。
蔡文華一開始就找文夏來合作,商業直覺很好。他們在1956年左右開始合作,唱片大賣後,蔡文華當機立斷,讓自己的唱片都轉了格式,不再用留聲機78轉格式,換成後來我們熟悉的黑膠33轉格式。33轉的好處很多,比較耐聽,不會摔碎,且音質更好。最重要的好處是,以前一張唱片只有2首歌,現在則有8首歌。
可是,這也造成一個隱患:突然之間,我本來一次只要出兩首歌(主持人:現在要準備更多歌才可以)對,要有人提供音樂,但哪裡找來這麼多的創作者呢?這很困難。蔡文華跟文夏開始翻唱日本歌,光仰賴台灣自己的創作人不夠,戰前台灣其實就沒有培養編曲人才。以前我們聽〈望春風〉、〈雨夜花〉這些歌曲,編曲人才都是日本人,技術非常好。如果留意戰前的唱片,只要一聽,其實很容易分辨,有些台灣人自己編曲的,真的零零落落。
主持人:這方面你學理論作曲就派上用場,你一聽大概就知道編曲手法。
洪芳怡:對,而且大概聽一聽就知道:這個人可能只學了一年的作曲,和聲的程度等等。比如配器,如何運用那些不同的樂器加在一起的聲音……
➤打磨文字,聽出每位歌手聲音中的不同
洪芳怡:《今夜來放送》每個篇章的份量都是輕的,大概3000字左右。在寫作上、文字上,它都是好讀的,會是比較有趣的閱讀經驗,跟前一本《曲盤開出一蕊花》有相當大的落差。
主持人:我感覺這本書的文字更精鍊,它的質地讓我覺得光是看文字本身,就是很好的欣賞。你一定嘔心瀝血,花了很多力氣佈置文字。
洪芳怡:這40幾篇將近50篇,我希望都用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文夏的歌曲很多篇,可是我用不太一樣的方式詮釋。若是讀者特別喜歡洪一峰或紀露霞的歌曲,將他們的歌曲並排著看,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面向。每一篇我都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詮釋它們。
主持人:剛剛講文字漂亮,有些只是花拳繡腿,看起來覺得很美,可是我覺得你寫的這些東西,講得很準確。比如《今夜來放送》剛翻開有彩色扉頁,你是這樣描寫洪一峰的:「他起飛前的醞釀期近二十年,仿若以歲月齒輪,碾磨掉創作與演唱中的稜角與氣焰。」這句話不是聽一、兩首洪一峰的人可以寫出來的論斷,我覺得好厲害。
洪芳怡:前一本的學術味比較重一點,希望它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但是這一次,我希望自己能夠沉潛到每位歌手的聲音,從他們的聲音本質出發。那些作曲、編曲或創作的訓練,它是我本能可以擁有的東西,但是怎麼樣聽出每個人歌曲中聲音的不同,是這本書最大的挑戰。
主持人:我可以想像你在花蓮一直聽,一面聽一面想,一面寫。寫了再改,再修再聽,往復這樣的過程,還有當然必須爬梳很多的史料。
洪芳怡:這是個我覺得滿折磨、沉重的工作。假設我寫了50首、60首、70首,等於我把自己丟進這些歌曲裡面,50次、60次、70次,一再沉浸進去,一再出來,然後整理。我家在過去這段時間,永遠都在聽這些歌曲,如果經過我家,從外面就可以聽到我一直在聽這些歌,從早到深夜。
➤磨去主觀喜惡的偏見,找出每首歌的靈魂
主持人:岔出去另外一個問題,回到你學理論作曲。理論作曲有時候要發展自己的風格,可是你在這些音樂人的作品裡面,一直在聽,其實也在碾磨掉你的稜角。要讓自己變成透明的,越鍛鍊越透明才可以,不然,如果作家帶著特定顏色,讀者透過你的眼睛,比如可能會看到某某很好,某某不好。要把自己弄到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純淨,這也是磨掉你本身做為作曲家的稜角,會不會這樣?
洪芳怡:會,寫作時要非常的正視,我很高興家恆哥有觀察到這件事情。在寫前一本書和這本書時,我對自己的期許都是:希望大家盡量看不出來,我自己特別喜歡或特別不喜歡哪一些歌手。
主持人:看不出來,我覺得每個你都很喜歡,收進來的你都喜歡!?
洪芳怡:假設是我真的沒有那麼喜歡的歌手,我會一直思考:他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消費者聽到他的什麼部分?哪些地方感動人?有時候,反而因為我自己沒那麼喜歡,抱持距離,讓我自己越來越靠近、揣測、感知或沉浸在歌聲中,那會是跟以前所有人接收這些歌曲不太一樣的。反而是真的要倒空、清空,完全讓這些歌曲自己說話。好險並不是每一首歌我都那麼熟悉,太熟悉,反而會有既定的、先入為主的感受。
假設我要快速地跟大家介紹歌曲,這很容易。可是,如果想要抓到每一首歌的靈魂,每一首歌真正想歌唱的部分,它都有自己的聲音,不會因為是齊秦、陳明章翻唱而改變,那最本質的東西,還是在那邊,只是演唱者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它。
很像是食材,一樣的食材,如何吃出它的靈魂?若加上一萬種調味料,品嘗的人就吃不出來。所以我在書裡,介紹某些我認為很值得一聽的翻唱版本。這些版本是我認為有提煉出那首歌最重要的特色或風味,甚至是它最想發出的聲音,這些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唱出來。
➤有些原唱難以超越,有些翻唱創造更多火花
洪芳怡:在台灣,我們知道非常多的台語歌手,可能都在做很大量的翻唱,甚至可能聽眾會以為,比如鳳飛飛是某些老歌的原唱者,或鄧麗君是某些歌的原唱者等等,這是因為她們唱得很成功。
在這本書裡面,我特別點名的某些歌曲或某些版本,比如侯孝賢與謝銘祐分別唱的〈港邊惜別〉,或蔡振南的〈煙酒歌〉,因為他們唱出了新的可能性,但原本的精髓卻仍保留著。又比如紀露霞、文夏的某些歌曲,我真的沒有聽到後面有人超過,便不會特別去講,那些氣味是無法超越的。
但有時看到某些歌曲朝新面向展開時,真的很起立鼓掌。比如齊秦或陳明章的〈港都夜雨〉,真的非常精彩。陳明章〈港都夜雨〉是很奇特的例子,這首歌本來是有附點,但陳明章演唱時竟然把附點都拿掉,他把節奏做了很微妙的調整,因此音樂的質地也發生改變。聽眾會發現,天啊,他下的雨跟別人不太一樣,真的看見新的、有風、有雨的畫面,那是我認為很成功的版本。聽眾可以聽得到原精神仍然存在,但包裝了全新的風味,精彩程度一點都沒有打折,這是很厲害的事。
像伍佰的〈素蘭小姐要出嫁〉和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不少人都以為他們是原唱。這些歌曲在他們的演唱中,份量已重到快跟原唱相提並論了。若回去對照原唱,不難發現原唱可能給了翻唱者一些基本的火花,但有時後面的火花會超過前人,因為不同的年代,音樂審美真的會改變。●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閱讀隨身聽S8EP3》漫畫家簡嘉誠/被壓抑的一方,通常有很多故事 ft.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女伶回憶錄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8EP2》Mangasick黃廷玉/從另類漫畫到滿滿漫畫節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
閱讀隨身聽S8EP1》鐵道迷黃威勝、古庭維/有縱貫鐵道才有台灣共同體ft.追火車的日子、台灣鐵道
你那邊,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已回到家,或是在通勤的路上?無論什麼時間、地點,歡迎隨時打開「閱讀隨身聽」。Openbook閱讀誌企畫製作的Podcast節目,...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