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MIT.書評》這些妖怪不恐怖:群妖繽紛的鬼島

陰曆七月鬼門開,國立臺灣文學館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推出「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集文學與藝術於大成,打造屬於台灣的魔幻妖怪場域。Openbook特別企劃「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專題,綜觀近年來妖怪透過各種形式的顯影,不用觀落陰,無需陰陽眼,尋妖、捉妖、喚妖、照妖,直面佈局中的台灣妖怪世界:鬼怪從何而生,是否駭人恐怖,象徵不同的主體性,承繼的歷史脈絡,又將如何與當代接軌,從鄉野走入都市⋯⋯

妖怪是我童年的重要記憶,這種妖氣還真像蚊子騷擾,白天看不到,晚上嗡嗡叫。提到妖怪,首推客語稱「魍神」的魔神仔,此妖專門誘拐小孩到荒山,餵食他們牛糞或蚯蚓。又比如,傳統茅坑底下,躲著調整小孩如廁時間的「屎缸伯母」,我真怕這種妖怪爬出來,卻令我想起日本歌手植村花菜的歌曲「廁所女神」。

傳說中的芎蕉精是香蕉的根莖從屋外穿過地底,深入房內吸人血。竹篙鬼會化身成倒落的竹子,趁機襲擊人的胯下。當然也有較恐怖的無頭鬼,斷頸的喉結處,會隨呼吸冒著血泡,像是美國「無頭雞麥克」的翻版,我想這隻鬼怪可能融合了原漢衝突的出草傳說。


妖怪台灣:虎姑婆.jpg

虎姑婆是台灣民間傳說中專門吃小孩的妖怪。(圖片來源:《妖怪台灣》,張季雅繪。聯經提供)

聽到更多鬼怪故事,則是在我離開客庄後。結合恐怖懸疑的虎姑婆、林投姐、蛇郎君、人面魚等故事,迷人又嚇人。這些民間傳說,恐怖歸恐怖,可愛歸可愛,原以為只會在口耳相傳之間嗡嗡傳遞,未料這幾年順著妖怪文化崛起,成了生活一環。台灣的妖怪村、妖怪桌遊、妖怪圖卡、燈會展覽都有妖氣,流行的網路遊戲《返校》亦融入了道教文化的魍魎鬼怪,烘托出了恐怖氣氛。

這幾年來,台灣妖怪復興,掀起潮流,無不跟日本妖怪文化有關。日本妖怪有很多來自中國《山海經》與印度佛教,部分則源自日本本土,歷經吸收、融合與再創,成了江戶時代浮世繪的主旋律。直到20世紀初,經由小泉八雲、柳田國男等民俗學家的整理與創作,妖怪成為文化浪潮,時至今日的東瀛電影、動畫、漫畫與文學,仍隨處可看到妖怪元素。

這股外來文化強勢進入台灣,比如流行的日本「寶可夢」手機遊戲,推動了大人抓精靈運動,常見上千人潮抓寶的新聞;日本卡通《妖怪手錶》使小孩瘋妖怪,不少大賣場成立「妖怪商品專區」,帶動買氣。妖潮席捲,吸金能力真像妖怪,莫可抵擋。

台灣本來就有妖怪,不是司馬中原「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的中國鬼故事,不是西洋電影「不是人,就是吸血鬼、狼人或殭屍」的橋段,也不是處處看到的日本妖怪。只不過昔日的台灣妖怪,總是被壓縮在民間傳說或兒童文學的範疇,偶有發芽契機,也得面臨摘除風險。王小棣的動畫電影《魔法阿媽》當年競爭金馬獎最佳動畫獎,卻遭評審評為「明明是兒童卡通,卻是怪力亂神內容」,直接打槍落選,還遊說其他評審跟進。這簡直像開了機關槍,把台灣動畫、宗教傳說、妖怪文化等一排打死。

日本在歷經西方科學知識的薰陶後,對於妖怪傳說的真實性,再也無法用理性思維召喚,但卻以文化脈絡的方式保存在想像中。而在東瀛妖怪壓境,從各種文化管道滲透後,如同打開結界,台灣妖怪終於出頭,而且不用排在七月半。


命盤背面.jpg

「台灣妖怪鬪陣」桌遊在募資平台上反應熱烈。(角斯角斯提供)

台灣到底有哪些妖?踏查是好方式。「台灣妖怪鬪陣」是用桌遊走完台灣妖怪據點。妖怪成為顯學的原因之一是,很適合圖像化。2014年插畫家角斯角斯製作的畫冊《台灣妖怪地誌》受矚目,進而與桌遊結合,成了「台灣妖怪鬪陣」。這套輕策略遊戲不花時間,重點式蒐羅了鶯歌妖鳥、玉山黃色小飛俠傳說,乃至花蓮阿美族神話中的噬嬰巨人「阿里阿該」,由玩家扮演妖怪,身歷其境。值得期待的是,該製作團隊也陸續將魔神仔、虎姑婆、賽夏族傳說等融入桌遊,在募資平台上反應熱烈。

廈門的米力動漫公司借用《山海經》的概念,將慣用的閩南語幻化成了《閩南異獸誌》妖怪圖畫,在台灣引起注意。其中有些妖怪,以台語讀來很親切,比如凍尾雕、畫虎蘭、靠妖、巴肚妖、肖查貊、妖貅、林狽。以肖查貘來說,台語是形容女性瘋瘋癲癲,不按規矩之意,意象繽紛的插畫形象則結合了泉州民間舞蹈的火鼎婆。林狽是台語「恁爸」之意,男子粗俗的自稱,繪製成深山走獸,是有極強跳躍力的妖怪。


異聞.jpg

《閩南異獸誌》是概念飽滿的創作。(取自米力官網)

妖怪的孵化除了從歷史傳說冒出來,也可經由創作。《閩南異獸誌》即是概念飽滿的創作。想想看,連外國人來台學語言,都能琅琅上口學粗俗的罵人語「靠妖」(哭餓),這種採語言諧音,進而擬人化的創意概念,開啟了巨大的異妖想像空間。

文學則是將妖怪具象化的另一種方式。「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是近年致力推廣台灣妖怪的團隊,成績亮眼。連環作《台北城裡妖魔跋扈》和《帝國大學赤雨騷亂》,背景設在日治時期,好看有趣,有文學性。作者新日嵯峨子和瀟湘神不失文化考據,在貫通人界與妖界的奇幻推理中,鋪陳了日本的「灣生」妖怪與台灣妖怪間的衝突,其背後壓藏的文化殖民問題,非常值得探究。


台北地方.jpg

「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近年推廣台灣妖怪,成績亮眼。

唯妖論-台灣神怪本事》試圖在日漸都市化的台灣,找回失去的妖怪空間傳說。這本書集合了田野調查、文學創作與插畫藝術,在既有的鄉土妖怪上,又多了以故事探究的神祕感。另外,「行人文化實驗室妖怪研究室」出版的三冊《台灣妖怪研究室報告》是有趣的組合,結合妖怪圖鑑、妖怪紀錄指南與專家跨界論壇,呈現妖怪的創意書寫。


唯妖.jpg

《唯妖論》集合了田野調查、文學創作與插畫藝術。

何敬堯的《幻之港──塗角窟異夢錄》、《怪物們的迷宮》,則是將妖怪放在歷史氛圍與都市傳說中。《幻之港》的藝術手法高明,顯示大眾文學也有文學性。《怪物們的迷宮》是簡潔筆法、趣味高的讀物,融入都市妖怪手法。

有志創作的何敬堯戮力研究妖怪,經過數年研究書寫,近日推出的《妖怪台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是重磅之作,廣受矚目,是我近日的精采讀物。此書蒐羅400年前到戰後的台灣妖怪、神魔與異譚,內容非常豐富,是本土的第一本妖怪百科全書,依照計畫,後續還將出版《妖怪台灣:怪譚奇夢卷》。


何敬堯3.jpg

戮力研究妖怪的何敬堯,作品廣受矚目。

《妖怪台灣》吐露的重要訊息是:當我們談論本土妖怪時,原住民的傳說與妖怪更是不可小覷,其想像力往往凌駕漢妖。這是漢人思維為主所欠缺的拼圖,否則王家祥寫不出《小矮人之謎》與《海中鬼影:鰓人》,前者以原住民各族口傳神話中存在已久的小矮人傳說為主,後者融入小琉球的「烏鬼番」鰓人傳說。

妖怪是怎麼來的?也沒有人保證見過。妖怪常常來自傳說、謠言、預言或世局動盪。98歲的史明先生說:「小學時,聽到台灣共產黨謝雪紅等人被捉,大人都說這些人長得像妖怪。」解釋得好生動。妖魔鬼怪都是人的情緒載體,他們無非投射了族群的悲傷、憤怒或膽怯。這也就不難說明,台灣魔王「魔神仔」為何成為我們害怕迷失的塑體。

四百多年的台灣的歷史,經過多次的文化融合、政權衝擊與自然災害,加上原住民文化加持,妖怪傳說無窮。尤其到現在,我們批評台灣事物時,難免自嘲「鬼島」,可見我們社會生產線上隨時有能力製造妖怪,或擬人化妖怪。

當我們羨慕日本的漫畫有水木茂的《鬼太郎》或漆原友紀的《蟲師》,大量閱讀日本妖怪小說家夢枕貘、京極夏彥、宮部美幸、乙一等人,成了宮崎駿電影《龍貓》、《神隱少女》的忠實粉絲時,別忘了台灣也有一群有志於妖怪文化的創作者。這群人根本沒有爬行機會,剛拿到奶嘴就得進化成妖怪,奮力跑起來,使自己變得強大無比,好面對各種書籍、電影市場早就國際化的台灣,不然沒有生存機會。

妖怪有很多種,有惡的,當然也有好的,比如無比熱情也能使人成妖。這些努力走在台灣妖怪脈絡的人,期待他們創造出更深厚的本土奇幻。我們需要想像上的群妖繽紛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鬼門開!Openbook送周邊

即日起至8月6日24:00止,喜愛鬼怪的你,只要在FB&IG上參加我們的贈獎活動,就有機會得到妖氣都市小禮組哦!快來一起搜妖儲魔!


zeng_jiang_gif.gif

✨妖氣都市涼嚇扇+血盆大口杯墊✨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完整專題

yao_guai_zhuan_ti_tu_c.jpg

【妖氣都市——百鬼行】

67208985_503692743770024_1736446511744548864_o.jpg

  • 時間:共兩場,8/1(四)17:30|8/30(五)17:30(約1.5小時)
  • 參與方式:17:30前於「圖書館展演空間戶外廣場」,領取「百鬼行」通行布條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戶外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內容:結合動態機械裝置、空間構築、偶戲、舞蹈、劇場行動,以及南藝大師生合力打造的巨妖裝置
  • 限定放送:當日穿戴自認具妖異之氣的衣物裝扮,或攜帶可敲擊出聲響的日常小物或小樂器(如金屬筷、水壺等),現場打卡「妖氣都市」,即可在集合地兌換限定「妖怪口罩」(款式隨機贈送)
  • 更多詳情https://yaochi.clab.org.tw